当前位置:诗词问答 > 历史 > 正文内容

古诗中一句是多少(古诗一共有几句话)

静待花开2022-11-08 17:30历史895

在古诗中一首诗是几句话?逗号是一句话还是句号是一句话?

古诗词中一首诗有几句话并不一定,要看是以何种类型做的诗,比如绝句诗与四言诗通常是4句。而排律诗最少要有十句才行。而分句在古诗词一般是一行成一句,也就是第一句就算一逗号结尾也算一句。不同类型古诗词的基本体裁要求如下:

就“格律诗”而言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扩展资料: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1、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2、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诗词

古诗文中,一句话算几行?

这个是不一定的,要看具体情况。一般的排列都是一句一行的,但有时把一句分两行写也是正常的

拿唐诗为例

古风:

例为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韩愈: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革几〕!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律诗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绝句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古诗中怎么算一句?逗号还是句号分隔?

句号算一句话。用句号分隔。

逗号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逗号在汉语及大多数外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标点符号,朝鲜语使用句号多于逗号属于特殊情况。逗号的用途最广泛,用法最灵活,因此也最难掌握。

扩展资料:

汉语用法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5、用来分开句内各词语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提示:“,”不可放在一行之首或开头。

6、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呀”“啦”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如: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像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如果并列成分是主谓结构,那么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例如: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逗号

古诗的一句指的是一个逗号一句还是句号一句

以逗号为一句.如为例,就有四句.

比如

春 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中的一句指什么

古诗里面的一句指的是逗号前面的一句,一个逗号就算是一句,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在古代一个停顿就是一句诗,现在只不过是给这些诗加上了我们习惯的标点符号了而已。

古诗怎样算一句

题目是这样的:“《春日》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 这两句诗最能体现春天的特征.”春日 游园不值胜日寻芳泗水滨, 应怜屐齿印苍台,无边光景一时新. 小扣柴扉久不开.等闲识得东风面, 满园春色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枝红杏出墙来.要想回答这道题目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这两首古诗各有几句?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到底算是一句还是两句?如果算两句那么答案应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算一句那么答案就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么古诗到底怎样才算是一句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老师一直以来就有争论.在历年的考试或作业中也常有这种说法不统一的现象.有些老师是从古诗自身的特点去分析.我国古典诗歌文学形式,种类很多,但总的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规矩很严格的诗歌是“格律诗”,一切非格律诗是“古体诗”. 根据格律诗的句数的多少,可以把它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 绝句每一首是四句.一句五个字的叫“五绝”,一句七个字的的叫“七绝”.《春日》和《游园不值》就是典型的“五绝”.因此,毫无疑问应该是每首诗各有四句.而另外一些老师则是从标点符号的作用去理解.逗号表示句中的停顿,而句号算是一句话结束.以此为标准,毋庸质疑以上两首古诗各为两句.(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虽说是这样,但句号总归是句号,它的作用就是一个:表示一个句子结束.)我翻阅了家里的所有《小学语文教师》中的“疑难问答”,始终没有找到答案.趁今天阅卷之便,我请教了谢老师,他只说这个问题去年曾在市实验小学作过讨论,没有明确的答复(就这样模糊过去了,哈哈.).回来后我又打电话斗胆问了汪老师,顺便向他请个假.可能是电话里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汪老师也没有直接回答我,叫我去查查资料(就这样模糊过去了,哈哈.).古诗,加了标点就是“现代古诗”了,谁能说的清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hici.501731.com/ask/451.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