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诗词问答 > 诗词 > 正文内容

关于论衡里的一寿是多久的信息

阳光明媚2022-11-05 16:32诗词85

受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1、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受~无穷。(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 2、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 3、遭到:遭~。~害。~挫。~屈。~辱。~阻。 4、适合,中:~吃。~看。~听。~使。[2]

详细字义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同本义 [receive]。 受,相付也。——《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 受其币。——《周礼·天官·司书》 主妇拜受爵。——《仪礼·特牲馈食礼》 则受之。——《周礼·司干》。注:“取藏之。” 受以小功衰。——《仪礼·丧服》。注:“犹承也。” 颛顼受之。——《国语·楚语》。注:“承也。” 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管子·海南》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 3、又如:受茶(女子受聘,订立婚约);受宫厅(衙门中的厅堂);受法(伏法);受事(接受教诲);受册(接受册命);受祉(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受胙(接受胙肉)。 4、蒙受;遭受 [suffer;be subjected to]。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又如:受侮;受敌;受污(遭受污染)。 6、得到 [get]。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7、又如:受知(得到他人的赏识、礼遇);受名(获得名称);受直(得到报酬);受瘪;受享(享受)。 8、收进,取回 [take back]。 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周礼·春官·司干》 9、买入,收入 [buy]。 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百。——《管子》 10、又如:受主(买主)。 11、容纳 [contain;accommodate;hold]。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12、通“授”。授予;交给 [give]。 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仪礼·乡饮酒礼》 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管子·君臣上》 受以王命,委以王事。——《论衡·自然》 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通“授”。教授;传授 [teach]。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14、娶 [remarry]。如:受室(娶妻,成家);受妻(娶妻)。 15、逆来顺受的含义。此种人吃亏相当沉默。你攻一下他便会自动受起来。典型的如泻药、死枪、回头鞋。 16、比喻在同人中不主动的那一方。 17、在现代人看来,多指接受另一方的示爱。如:你受么?(直接的表达)

[img]

“受”是什么意思?

有下面几个意思

1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

2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

3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

4 适合,中:~吃。~看。~听。~使。

受什么意思

受 shòu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 同本义 [receive]

受,相付也。——《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

受其币。——《周礼·天官·司书》

主妇拜受爵。——《仪礼·特牲馈食礼》

则受之。——《周礼·司干》。注:“取藏之。”

受以小功衰。——《仪礼·丧服》。注:“犹承也。”

颛顼受之。——《国语·楚语》。注:“承也。”

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管子·海南》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受茶(女子受聘,订立婚约);受宫厅(衙门中的厅堂);受法(伏法);受事(接受教诲);受册(接受册命);受祉(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受胙(接受胙肉)

(4) 蒙受;遭受 [suffer;be subjected to]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又如:受侮;受敌;受污(遭受污染)

(6) 得到 [get]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7) 又如:受知(得到他人的赏识、礼遇);受名(获得名称);受直(得到报酬);受瘪;受享(享受)

(8) 收进,取回 [take back]

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周礼·春官·司干》

(9) 买入,收入 [buy]

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百。——《管子》

(10) 又如:受主(买主)

(11) 容纳 [contain;accommodate;hold]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12) 通“授”。授予;交给 [give]

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仪礼·乡饮酒礼》

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管子·君臣上》

受以王命,委以王事。——《论衡·自然》

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 通“授”。教授;传授 [teach]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14) 娶 [remarry]。如:受室(娶妻,成家);受妻(娶妻)

《论衡·自纪篇》文言文翻译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下面是我收集的论衡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论衡·自纪篇》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若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①,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③,禹目当复重瞳④。

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

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注释】①文给甘酸: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②子长、子云: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③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④重瞳: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强求

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同彰,鲜明

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遭受

D.按古太公望 按:根据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

①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④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

②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⑤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③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⑥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作者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3分)

(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3分)

(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③墙赐④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⑤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据说也是孔子的学生。③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④赐,即子贡,名端木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⑤官:房舍。

《论衡》作者及朝代

东汉思想家王充。

《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章和二年(88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扩展资料

《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否定“天”和“人君”是历史发展的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充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shici.501731.com/ask/3.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